化债组合拳将会如何影响A股走势?11月11日上午A股低开高走,上证指数微跌0.08%,报收3449.7点,科创板指数在半导体的领涨带动下继续强势上升4.26%期货配资网站大全,沪深京三地成交16032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化债政策稳定了市场预期,A股有望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近期中信证券、中芯国际等指标股创历史新高,都预示了对后市的乐观;后市随着公募基金等净申购金额提升,市场上升行情有望延续下去,受益化债政策的建筑、环保行业有望持续受益。
化债政策改善市场预期
11月8日下午,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会上,公开了12万亿元的化债组合拳,此举直接让地方在2028年底之前偿还隐性债务规模减少12万亿元,缓释地方当期化债压力,5年节约利息约6000亿元,让地方腾出巨额资金、精力去支持投资和消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化债政策,旨在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防范化解财政风险,这对A股市场是偏积极信号,这些政策对市场来说是防守型的,旨在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减轻市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余丰慧认为,政策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政策设计时间周期太长,短期内市场可能仍会受到外部因素如国际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而波动。长期看,随着政策红利释放,A股有望保持稳中向好的趋势,但投资者也应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及经济复苏的实际进展,保持理性投资态度。
奶酪基金研究员李铭洛表示,市场对上周五人大常委会出台的政策整体没有太多意外;应对美联储第二次降息,国内政策迅速跟进推出化债方案,流动性环境保持宽松;政府通过金融手段以时间换空间,大幅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打开了持续举债的空间,可以预期接下来会持续出台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支持国内经济基本面的复苏和企稳,提升投资者信心,海外资金预期会逐步流入,实现A股市场的正向反馈。
深圳市德远投资有限公司基金经理伍周则认为,化债额度仅低于小部分人士的预期,但高于场外那些持怀疑态度的资金的预期。“10月9日到11月8日A股行情,机构资金没怎么动。某些上涨幅度较大的个股是牛散、游资、散户等共同买起来的,这段时间,A股主要是交易流动性,交易政策和经济预期,所以是弹性股票、成长风格股票占优,高股息股票表现落后。”他认为,中信证券、中芯国际等指标股票股价创历史新高,东方财富交易量创历史新高,“科技+并购”等双主线批量诞生牛股,就是牛市初期的明显信号。
助推行情延续
业内人士也称,随着一批指标股创出历史新高,交易量大增,后续行情将逐步转变成机构主导,化债政策则会让建筑、环保等行业有所获益。
伍周认为,后续行情会轮到机构资金主导,尤其公募基金开始进入净申购的阶段,叠加经济基本面稍好转,就有主升浪行情,现在投资者要有牛市思维,底部思维,上证指数在3200点是新的重要支撑点位、重要底部。
信达证券策略分析师樊继拓表示, 在加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背景下,中长期为地方政府垫资施工的企业应收账款情况有望改善,提升资产质量,从而改善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
樊继拓预计,政策对于部分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或总资产比值较高,且地方政府财政支付欠款压力较大的企业存在积极影响。其中,建筑、环保等行业应收账款票据及合同资产合计占营收和总资产比例较高,在政府化债背景下可能更为受益,有望迎来低估值修复。建筑行业中尤其是基建市政工程、园林工程、房屋建设行业企业,客户结构中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占比较高,普遍存在垫资情况,在政府大规模化债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有望得到较大程度改善。应收账款过载也是大部分环保企业的核心风险之一,环保企业下游多为政府部门,如水务及水治理、垃圾焚烧等。
余丰慧认为,从后市展望来看,化债政策的实施将逐步改善市场预期,特别是对银行、基建等相关行业构成利好。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李隽
相关阅读 化债提振信用债市场情绪,城投债又被抢购,机构“惜售”但机构仍避免过度信用下沉,这与上一轮特殊再融资债发行时有较大差别。
38 1小时前 中国仍有较大举债空间!专家热议适合国情的“警戒线”尽管接下来政府负债率会上调,但不代表财政或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发生变化
720 9小时前 12万亿化债方案如何影响银行“两张表”?贷款增速向下,资产质量向上整体意义积极。
693 11-10 21:28 券商称化债新政将支撑A股震荡偏强,短期明确看多债市“政策可能进一步提升A股估值和基本面预期,牛市基础进一步夯实。”

财政政策力度期货配资网站大全,不仅要看12万亿化债新政,也要看即将出台支持房地产等财政增量政策,更要看明年更有力度的财政政策。
1396 11-10 16:32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